摘要:创建于1990年7月,于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四川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了显著成就。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把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四川省、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成为四川省、成都市主要经济增长区域。
成都经开区,实至名归,洋溢着生机与期许。其不仅锚定地域,更映照时代发展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见证城市变迁。自1990年起步,2000年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四川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衔,至今仍活力充沛,这片土地的发展历程饱含激情与拼搏精神。
初创时期的艰辛与希望
1990年7月,成都经开区在龙泉驿区东部落地生根,初显初创孩童的稚嫩之态,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即便初始规划面积仅为26平方公里,每寸土地皆藏有无限潜能。此举彰显成都加速推动东部拓展,预示一个新兴工业集中区的蓬勃发展指日可待。
初始开发区遭遇多重重阻,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匮乏与人才短缺等。这些难题犹如巨障,路阻开发区成长。然而,挑战催生拼搏意志,建设者用智与勤勉,分阶段克服挑战。每项成就似曙光破晓,为开发区前景指明方向。
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
历经十余年持续努力,成都经开区基础设施项目实现显著进步。项目区域扩张至10.25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固定资产超50亿,基础设施投资达12.3亿。统计数据不仅凸显了实质性成果,亦彰显了开发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侧重于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计划。现有道路总长超30公里,供水日处理量达15万吨,天然气供应量为80万立方米,电力容量总计12.3万千伏安,电话接入量覆盖至15万线。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了开发区的持续发展,同时为包括大型工业和新兴业务在内的多种业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发展的蓬勃景象
成都经开区产业布局丰富多彩,凸显各产业独特领域。融合机械、电子、光学、新型建材、医药及食品加工等行业,各方在此蓬勃发展,势头迅猛。领军企业的崛起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对成都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关键行业贡献。
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实现规模扩大,更彰显质变突破。引入的高科技项目逐步落户,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犹如种子发芽,项目在园区茁壮成长,成果丰硕。其发展对区域经济极大推动,并为成都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注入活力。
对外开放的广阔舞台
成都经开区,国内外知名度高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是开放战略的重要节点。自建区以来,成功引进10多个国家和国内共406个项目。引进项目不仅注入充裕资金和先进技术,亦助力成都拓展开放格局,加速经济增长。
开放区域对外拓展不仅包括项目吸纳,而且彰显了管理理念的革新。采取精细化管理与精简机构的方式,行政流程得到显著优化,确保投资者能在管委会一处办理所有投资手续。此高效管理模式显著增强行政效能,大大提升了投资者服务便捷度。此类开放策略与高效管理模式,使得该区域成为国内外投资者青睐的首选投资场所。
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成都经开区经济成果卓越,亮点纷呈。自成立以来,已实现GDP117.5亿元、工业总产值150亿元、税收5.93亿元,进出口额8300万美元(出口收入7930万美元)。特别是2001年,GDP增速高至46.2%,GDP达30.7亿元,工业增加值跃升42.6%,财政总收入增长44%至1.58亿元。这些数据显著标志了经济发展成效,证明了该区域的迅猛发展态势。
开发区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质量的提升。
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成都高新区展现出宏大的规划蓝图,蕴含着广阔的潜力和展望。继迈进新世纪门槛,区域紧跟国家融入国际、西部大开发及成都东部延伸的战略机遇,恪守国务院批准的“主导工业、吸引外资、出口导向、聚焦高技术发展”的原则,坚守高标准规划、优质品质、高效运行、高收益的发展目标,致力于建设绿色生态新区,对标上海的“浦东”。凭借独特优势、优化生态条件、构建核心竞争力和拓展规模效应,成都高新区致力于提升经济品质,确保实现开发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成都经开区发展核心在于提升质量而非单纯规模扩张。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该区域正着力成为四川省及成都市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与动力源泉,进一步担纲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力。此目标非仅憧憬,亦是对未来发展的庄重诺言。